Satsuma ware
From Global Knowledge Compendium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Artisanal Techniques

薩摩燒(薩摩焼,Satsuma-yaki)是一種獨特的日本陶器風格,起源於九州南部的薩摩國(今鹿兒島縣)。它以其細膩的裂紋奶油色釉料和華麗的裝飾而聞名,這些裝飾通常以金色和彩繪琺瑯為特色。薩摩燒在日本乃至國際上都享有盛譽,尤其因其裝飾性品質和豐富的歷史淵源。
歷史
起源(16-17世紀)
薩摩燒的起源可追溯至16世紀後期,即日本入侵朝鮮(1592-1598年)之後。戰後,軍閥島津義弘將技藝精湛的朝鮮陶藝家帶到了薩摩,奠定了當地陶瓷傳統的基礎。
早期薩摩(白薩摩)
最早的薩摩,通常被稱為“白薩摩”(“白薩摩”),採用當地粘土低溫燒製而成。其造型簡潔質樸,通常不加裝飾或略作彩繪。這些早期薩摩用於日常用品和茶道。
江戶時代(1603-1868)
隨著時間的推移,薩摩燒逐漸受到貴族的青睞,其製作工藝也日臻精湛。鹿兒島的作坊,尤其是位於小城川的工坊,開始為大名和上流社會製作越來越精緻的器物。
明治時期(1868-1912)
明治時期,薩摩燒經歷了變革,逐漸迎合西方的美學。器物裝飾華麗,包括:
- 金彩琺瑯
- 日本生活、宗教與風景場景
- 精緻的邊框和圖案
這段時期,薩摩燒對歐美的出口急劇增加,並成為異國奢華的象徵。
特點
薩摩燒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:
胎體與釉料
- 陶土:質地柔軟,呈像牙色的陶器
- 釉料:質地柔滑,通常呈半透明狀,帶有細膩的裂紋(kannyu)。
- 手感:觸感細膩順口。
裝飾
裝飾圖案採用釉上彩和鍍金工藝,常見圖案如下:
- 宗教題材:佛教神祇、僧侶、寺廟
- 自然:花(尤其是菊花和牡丹)、鳥、蝴蝶
- 風俗畫:武士、宮廷仕女、嬉戲兒童
- 神話題材:龍、鳳凰、民間傳說
形式
常見形式包括:
- 花瓶
- 碗
- 茶具
- 小雕像
- 裝飾牌匾
薩摩燒的種類
白薩摩
- 早期米色器皿
- 主要供家庭使用
Kuro Satsuma (黒薩摩)
- Less common
- Made with darker clay and glazes
- Simpler decoration, sometimes incised or with ash glaze
外銷薩摩燒
- 大量使用金色和彩色裝飾
- 主要面向外銷市場(江戶晚期至明治時期)
- 通常由個人藝術家或工作室簽名
著名窯爐與藝術家
- Naeshirogawa Kilns (苗代川窯): The birthplace of Satsuma ware
- Yabu Meizan (藪明山):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Meiji-era decorators
- Kinkozan family (錦光山家): Famous for their refined technique and prolific output
標記和認證
薩摩瓷器的底部通常會帶有標記,包括:
- 圓圈內的十字架(島津家徽)
- 藝術家或工作室的漢字簽名
- 「大日本」(Dai Nippon),象徵明治時代的愛國自豪感
註:由於薩摩燒備受歡迎,因此存在許多複製品和贗品。真正的古董薩摩燒通常質地輕盈,釉色呈像牙白色,帶有細膩的裂紋,並展現出細緻的手繪細節。
文化意義
薩摩燒在日本的裝飾藝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尤其是在:
- 茶道:早期用作茶碗和香爐的器皿
- 出口與外交:在日本現代化過程中,作為重要的文化輸出
- 收藏家圈:受到全球日本藝術收藏家的高度重視
Audio
Language | Audio |
---|---|
English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