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薩摩
From Global Knowledge Compendium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Artisanal Techniques

白薩摩(Shiro Satsuma,意為「白色薩摩」)是指源自薩摩藩(今鹿兒島縣)的一種高度精緻的日本陶器。它以其像牙色的釉彩、繁複的彩釉裝飾和獨特的細膩裂紋圖案(kannyū)而聞名。白薩摩是日本最受推崇的陶瓷之一,在明治時期(1868-1912)在西方尤其享有盛譽。
歷史
四郎薩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初,當時朝鮮半島日治時期(1592-1598年)島津氏將朝鮮陶工帶到了九州南部。這些陶工在薩摩藩設立窯爐,燒製了各式各樣的陶瓷器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薩摩燒器出現了三大類:
- 黑薩摩(黒薩摩):用富含鐵的黏土製成的質樸深色陶器。這些陶器厚實堅固,主要用於日常或地方用途。
- 白薩摩(白薩摩):用精製白粘土製成,表面覆蓋半透明的象牙釉質,釉面帶有細密的裂紋(kannyū)。這些器物專為統治階層的武士和貴族製作,通常設計優雅低調。
- 輸出薩摩(輸出薩摩):輸出薩摩是白薩摩的後期演變,在江戶後期和明治時期專為國際市場製作。這些器物裝飾性極強,密布金彩和彩色琺瑯,並以異國情調或敘事場景為主題,以迎合西方人的品味。
特點
Shiro Satsuma 因其以下特點而聞名:
- 象牙色釉:表面溫暖柔滑,略帶透明感。
- 裂紋釉:一種標誌性特徵,由刻意雕琢的細密裂紋構成。
- 彩釉裝飾:通常包括金、紅、綠、藍四種顏色的琺瑯彩。
- 圖案:
- 貴婦與朝臣
- 宗教人物(如觀世音菩薩)
- 自然(花鳥、山水)
- 神話與歷史場景(特別見於外銷薩摩)
技術
生產過程包括:
- 用精製黏土塑造器皿。
- 素燒使器物變硬。
- 施象牙釉並再次燒製。
- 用釉上彩和金箔裝飾。
- 多次低溫燒製,使裝飾逐層融合。
每件作品都需要數週才能完成,尤其是高度精細的出口薩摩作品。
出口時代與國際聲譽
明治時期,為了滿足西方對日本藝術的迷戀,白薩摩經歷了一場變革。這催生了被稱為「外銷薩摩」的子流派,並在世界博覽會上展出,其中包括:
- 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
- 1873年維也納世界博覽會
- 1876年費城百年博覽會
這使得薩摩燒在全球廣受歡迎。出口時代著名的藝術家和工作室包括:
- 矢部名山(矢部米山)
- 金光山(Kinkōzan)
- Chin Jukan 窯(水槽生活官)
現代背景
儘管傳統的白薩摩燒生產已日漸式微,但它仍然是日本陶瓷卓越品質的象徵。古董白薩摩燒和外銷薩摩燒如今備受收藏家和博物館的追捧。在鹿兒島,一些陶藝家仍在傳承和重新詮釋薩摩燒的傳統。
薩摩燒的種類
類型 | 描述 | 預期用途 |
---|---|---|
黑薩摩 | 用當地黏土製成的深色質樸陶器 | 領域內的日常實用用途 |
白薩摩 | 優雅的象牙釉質器皿,帶有裂縫和精美的裝飾 | 大名和貴族使用;用於儀式和展示 |
出口薩摩 | 針對西方收藏家的華麗裝飾器皿;大量使用金色和生動的圖像 | 面向出口市場(歐洲和北美)的裝飾藝術 |
另請參閱
Audio
Language | Audio |
---|---|
English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