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萨摩
From Global Knowledge Compendium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Artisanal Techniques

白萨摩(Shiro Satsuma,意为“白色萨摩”)是指源自萨摩藩(今鹿儿岛县)的一种高度精致的日本陶器。它以其象牙色的釉彩、繁复的彩釉装饰和独特的细腻裂纹图案(kannyū)而闻名。白萨摩是日本最受推崇的陶瓷之一,在明治时期(1868-1912)在西方尤其享有盛誉。
历史
四郎萨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,当时朝鲜半岛日治时期(1592-1598年)岛津氏将朝鲜陶工带到了九州南部。这些陶工在萨摩藩设立窑炉,烧制了各种各样的陶瓷器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萨摩烧器出现了三大类:
- 黑萨摩(黒萨摩):用富含铁的粘土制成的质朴深色陶器。这些陶器厚实坚固,主要用于日常或地方用途。
- 白萨摩(白萨摩):用精制白粘土制成,表面覆盖半透明的象牙釉质,釉面带有细密的裂纹(kannyū)。这些器物专为统治阶层的武士和贵族制作,通常设计优雅低调。
- 输出萨摩(输出萨摩):输出萨摩是白萨摩的后期演变,在江户后期和明治时期专为国际市场制作。这些器物装饰性极强,密布金彩和彩色珐琅,并以异国情调或叙事场景为主题,以迎合西方人的品味。
特点
Shiro Satsuma 因其以下特点而闻名:
- 象牙色釉:表面温暖柔滑,略带透明感。
- 裂纹釉:一种标志性特征,由刻意雕琢的细密裂纹构成。
- 彩釉装饰:通常包括金、红、绿、蓝四种颜色的珐琅彩。
- 图案:
- 贵妇和朝臣
- 宗教人物(例如观世音菩萨)
- 自然(花鸟、山水)
- 神话和历史场景(尤其见于外销萨摩)
技术
生产过程包括:
- 用精制粘土塑造器皿。
- 素烧使器物变硬。
- 施象牙釉并再次烧制。
- 用釉上彩和金箔装饰。
- 多次低温烧制,使装饰逐层融合。
每件作品都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完成,尤其是高度精细的出口萨摩作品。
出口时代和国际声誉
明治时期,为了满足西方对日本艺术的迷恋,白萨摩经历了一场变革。这催生了被称为“外销萨摩”的子流派,并在世界博览会上展出,其中包括:
- 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
- 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
- 1876年费城百年博览会
这使得萨摩烧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。出口时代著名的艺术家和工作室包括:
- 矢部名山(矢部米山)
- 金光山(Kinkōzan)
- Chin Jukan 窑(水槽生活官)
现代背景
尽管传统的白萨摩烧生产已日渐式微,但它仍然是日本陶瓷卓越品质的象征。古董白萨摩烧和外销萨摩烧如今备受收藏家和博物馆的追捧。在鹿儿岛,一些陶艺家仍在传承和重新诠释萨摩烧的传统。
萨摩烧的种类
类型 | 描述 | 预期用途 |
---|---|---|
黑萨摩 | 用当地粘土制成的深色质朴陶器 | 领域内的日常实用用途 |
白萨摩 | 优雅的象牙釉质器皿,带有裂纹和精美的装饰 | 大名和贵族使用;用于仪式和展示 |
出口萨摩 | 针对西方收藏家的华丽装饰器皿;大量使用金色和生动的图像 | 面向出口市场(欧洲和北美)的装饰艺术 |
另请参阅
Audio
Language | Audio |
---|---|
English |